川辦發〔2018〕30號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有關單位: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結合我省實際,現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糧食流通工作各項決策部署,以確保全省糧食安全為核心,以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大力發展糧食(包括食用植物油及油料,下同)產業經濟、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綠色優質糧油需要為主題,以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為重點,推動糧食產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和提質增效,努力實現糧食產業經濟大省向糧食產業經濟強省跨越。
(二)主要目標。到2020年,初步建成適應我省省情和糧情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更好地保障糧食安全和帶動農民增收。綠色優質糧食產品有效供給穩定增加,糧食優質品率提高10個百分點左右;糧食產業產值年均增長7%左右,糧食加工轉化率達到80%,主食品工業化率提高到20%以上。大型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重點糧食產業園區和糧食產業集群輻射帶動能力持續增強,糧食科技創新能力和糧食質量安全保障能力進一步提高。
二、夯實糧食產業發展基礎補齊短板
(三)構建糧食產后服務體系。整合倉儲設施、人才資源等,建設一批以國有糧食購銷企業、糧食專合組織、民營加工企業等為載體的專業化服務、市場化運營的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到2020年基本實現全省產糧大縣全覆蓋,為農戶提供糧食“五代”(代清理、代干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服務。繼續推進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引導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種糧大戶等建設使用“大糧倉”、自然通風干燥設施設備等,促進糧食提質減損和農民持續增收。(省糧食局、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等負責)
(四)完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推動成都國際糧食物流樞紐港建設,加快青白江進境糧食指定口岸建設,促進瀘州港、宜賓港等進境糧食指定口岸業務穩步發展。利用中歐班列(成都)、鐵路沿江班列運輸優勢和長江黃金水道優勢,依托鐵路、江河、公路聯運網絡,創新糧食多式聯運供應鏈物流體系,構建開放型糧食物流新格局。支持通過合資、重組等方式,組建大型現代糧食物流企業。推廣原糧物流“四散化”(散儲、散運、散裝、散卸)、集裝化、標準化,推動成品糧物流托盤、集裝箱等標準化裝載單元器具的循環共用。配備散糧收發及集裝化設施設備,建設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立糧油進出川運力協調機制和運輸統計信息通報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交通運輸廳、商務廳、成都海關、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等負責)
(五)加強糧食倉儲設施建設及統籌利用。優化倉儲設施布局,支持倉儲功能提升。支持阿壩、甘孜、涼山等少數民族地區改善糧食倉儲設施條件,提高應急保障能力。多渠道開發現有倉儲設施用途,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提供糧食產后服務,為農村電商提供倉儲物流服務,為加工企業提供倉儲保管服務,為期貨市場提供交割服務,為“互聯網+糧食”經營模式提供交割倉服務,為城鄉居民提供糧食配送服務。(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財政廳、商務廳、四川證監局等負責)
(六)健全糧食質量安全保障體系。加大糧食質量檢驗機構建設支持力度,建立上下聯動、橫向互通,以省級為骨干、以市級為支撐、以縣級為基礎的公益性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全面核準核定糧食質檢工作任務,理順糧食質檢經費來源渠道,確保糧食質檢體系健康良性運行、履行職責、發揮作用。鼓勵糧食質檢機構、科研單位和糧油企業開展地方優質、特色糧油產品標準和相關檢測方法標準的制修訂。建立覆蓋從產地到餐桌全程的糧食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和平臺,健全糧食質量安全全程監管銜接協作機制。加強糧食種植、收購、儲存、銷售及食品生產經營監管,嚴防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糧食流入口糧市場或用于食品加工。加強進口糧食檢驗檢疫及監管,完善進口糧食疫情監測和聯防聯控機制,支持進口糧食指定口岸風險防控能力建設,保障進口糧食質量和安全。加強口岸風險防控和實際監管,深入開展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實施專項打擊行動。(省糧食局、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農業廳、成都海關、省質監局、財政廳等負責)
三、培育壯大糧食產業主體激發內生動力
(七)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適應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需要,加大收儲企業整合力度,進一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特別是縣域國有糧食企業兼并重組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培育一批國有骨干糧食企業集團,釋放國有糧食企業活力。積極探索實行混合所有制糧食企業員工持股。(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國資委等負責)
(八)培育壯大糧食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逐步提升其在國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中的比重。支持龍頭企業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構建穩固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優質水稻、油菜籽、雜糧等區域特色糧食種植。支持符合條件的龍頭企業參與承擔政策性糧食收儲業務,探索創新龍頭企業參與地方糧食儲備機制。(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農業廳、財政廳、商務廳、省工商局、中儲糧成都分公司等負責)
(九)支持多元主體協同發展。鼓勵各類糧食經營主體開展合作與融合,培育和發展糧食產業化聯合體。鼓勵糧食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成立糧食產業聯盟,共同創建品牌、開發市場、攻關技術、擴大融資等,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鼓勵通過產權置換、股權轉讓、品牌整合、兼并重組等方式,實現糧食產業資源優化配置。(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商務廳、省工商局等負責)
(十)發揮品牌引領作用。堅持“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實施“中國好糧油”四川行動。支持符合條件的市、縣和企業實施示范工程,打造一批全國、全省糧食名牌產品。建立標準領跑者激勵機制,大力發展“三品一標”糧食產品,聯合打造、整合發展、培育壯大區域性公共品牌。加強“中國好糧油”四川品牌提升、市場營銷、評價標準體系等建設。利用好西博會、農交會等平臺,提升四川糧油品牌美譽度和社會影響力。加大糧食產業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糧食企業信用體系建設,規范市場秩序。(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農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省知識產權局等負責)
四、加快糧食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十一)做強做大油菜產業。發揮四川濃香型菜籽油比較優勢,扶持一批生產規模較大、技術設備先進、市場品牌占有率高的油脂加工企業,實施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促進油菜“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食用植物油特別是油菜籽加工業結構調整,引導企業聯合、兼并和重組,做強做大油脂精深加工龍頭企業。組建四川油菜產業聯盟,打造“四川菜油”品牌,為“川菜”提供優質充足菜油,提升四川油菜產業競爭力。(農業廳、省糧食局、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工商局等負責)
(十二)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大力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建立優質優價的糧食生產、分類收儲和交易機制,引導發展綠色優質四川糧源、生產綠色優質糧油產品、倡導綠色優質糧油消費。鼓勵多元化、定制化、個性化產品供給,促進優質糧食產品的營養升級擴版。推廣大米、小麥粉和食用植物油適度加工,發展全谷物等新型營養健康食品。推動地方特色糧油食品產業化,發展雜糧、雜豆、木本油料等特色產品。適應養殖業發展新趨勢,發展安全環保飼料產品。(省糧食局、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農業廳、省工商局、省質監局、林業廳等負責)
(十三)大力促進主食產業化。支持方便米飯、面制品及雜糧、薯類、豆類制品的工業化生產、社會化供應及軍民融合發展,扶持建設一批產業化示范基地。鼓勵和支持開發個性化功能性主食產品,積極推進主食產業示范工程建設。加快主副食融合開發、軍民融合發展步伐。(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農業廳、商務廳、省工商局等負責)
(十四)加快發展糧食精深加工與轉化。發展糧食及副產物精深加工,建設一批優質糧油精深加工示范市(縣)。著力開發稻谷副產物等糧食精深加工產品,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著力處置不合格超標糧食,探索開展淀粉類生物基塑料和生物降解材料試點示范。強化食品質量安全、環保、能耗、安全生產等約束,促進糧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倒逼落后產能退出。(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省食品藥品監管局等負責)
(十五)支持糧油機械制造業發展。扎實推進“中國制造2025四川行動計劃”,重點支持糧油倉儲專用裝備器材制造、糧油加工機械制造等,提高糧油機械及儀器設備制造水平和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四川糧油機械工業競爭力。支持引入智能裝備和物聯網技術,開展糧油行業數字工廠、智能倉儲等應用示范。加大高科技糧油機械化設備推廣力度,推動糧油機械、倉儲專用器材和檢化驗設備制造業加快發展。(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科技廳、農業廳等負責)
五、創新糧食產業發展方式促進融合發展
(十六)促進全產業鏈發展。發展“產購儲加銷”一體化模式,構建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鼓勵糧食企業加強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產銷對接和協作,發展綠色優質特色糧油種植、收購、儲存、專用化加工,延伸物流營銷和服務網絡體系,實現糧源基地化、加工規模化、產品優質化、服務多樣化,打造綠色、有機的優質糧食供應鏈。支持建設一批優質稻谷、油菜籽、釀酒用高粱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市(縣)。支持建設一批木本油料重點縣。開展糧食全產業鏈信息監測和分析預警,加大供需信息發布力度,促進糧食供需平衡。(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農業廳、林業廳等負責)
(十七)推動產業集聚發展。完善區域糧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堅持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利益鏈“四鏈協同”,推動形成一批特色糧油產業集聚集群發展區。建設一批集收購銷售、倉儲物流、加工貿易、質檢配送為一體的大型重點糧油產業園區,支持創建國家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著力打造以成都平原經濟區為核心的“西部糧谷”,以川南四市為核心的“通江達海糧油產業集聚區”,以川東北地區為核心的綠色生態糧油供給基地,以涼山州、甘孜州、阿壩州、雅安市、攀枝花市為核心的特色糧油產業園區。(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商務廳、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等負責)
(十八)發展糧食綠色循環經濟。實施“綠色發展”行動,構建綠色糧食產業體系。加快低溫倉儲設施項目建設,支持低溫儲糧應用技術研究,逐步構建多元化、多形式、多層次的綠色低溫儲糧體系。支持具備條件地區開展“倉頂陽光工程”等新能源項目,鼓勵糧食企業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循環經濟系統。支持探索多途徑實現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開展米糠、碎米、麥麩、麥胚、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示范,支持建設糧食副產物綜合利用循環經濟園區。(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農業廳、省能源局等負責)
(十九)積極發展新業態。深入推進“互聯網+糧食”行動,支持電商平臺實施“川米優化工程”,探索開發“電商+社區店”等新模式新業態,促進線上線下融合。提升糧食行業信息化水平,實施糧庫智能化升級改造,拓展成都國家糧食電子交易平臺物流運輸、金融服務等功能,依托省級糧食管理平臺建設涉糧大數據中心。打造愛糧節糧宣傳教育、糧食文化展示基地,鼓勵各地發展糧食產業觀光、體驗式消費等新業態。(省糧食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財政廳、農業廳、商務廳、省旅游發展委等負責)
六、推進糧食科技創新強化人才支撐
(二十)加快糧食科技創新步伐。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創新型糧食領軍企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開展創新活動。加大對精深加工、糧食現代物流、綠色安全儲糧、信息化等重點領域和急需關鍵技術的研發支持力度,推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材料等高新技術在糧食產業中的應用。加強國內外糧食質量檢驗技術標準比對及不合格糧食處理技術研究。(科技廳、省質監局、省糧食局等負責)
(二十一)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推廣。實施“科技興糧工程”,搭建科企合作平臺,促進糧食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研機構等與企業有效對接,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支持科研人員到糧食企業技術入股。發揮糧食領域重點實驗室、聯合實驗室、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成果推廣示范作用,加大糧食科技成果集成示范基地、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和技術創新聯盟的建設力度,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開展現代糧食儲藏新技術、新裝備集成試點和推廣應用,提高糧食企業現代化、智能化、科學化水平。(科技廳、省糧食局、財政廳等負責)
(二十二)實施“人才興糧”工程。加快構建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學一體的培育模式。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培養和引進一批行業、企業所需技術專家、經營管理人才和創新團隊。完善糧食行業技能培訓體系,培育一批“糧工巧匠”,實現高、中、初級技能人才隊伍梯次發展,服務糧食產業經濟。(省糧食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廳、教育廳等負責)
七、加大支持力度構建政策支撐體系
(二十三)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現有資金渠道,支持糧食倉儲物流設施、國家現代糧食產業發展示范園區(基地)建設和糧食產業轉型升級。統籌利用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糧食風險基金和糧安工程建設專項資金等支持糧食產業發展。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功能,積極引導金融資本加大對糧食產業的投入。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倉儲、烘干設備,可按規定享受農機具購置補貼。調整省級工業發展資金支持農產品加工業的渠道,支持糧油加工龍頭企業“排頭兵”做大做強。依法落實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符合條件的商品儲備企業免征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等稅收優惠政策。落實糧食加工企業從事農產品初加工所得按規定免征企業所得稅政策和國家簡并增值稅稅率有關政策。逐步將糧食加工行業納入農產品增值稅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范圍,糧油加工企業可以憑合法有效的增值稅扣稅憑證抵扣進項稅額。(財政廳、省發展改革委、省國稅局、省地稅局、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省糧食局等負責)
(二十四)健全金融保險支持政策。建立健全政、銀、企常態溝通協作機制,引導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積極創新涉農貸款產品,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的信貸支持,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糧機等各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建立健全糧食收購貸款信用保證基金融資擔保機制,降低銀行信貸風險。支持糧食企業通過發行短期融資券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籌集資金,支持符合條件的糧食企業到主板、中小板、創業板上市融資,推動企業到“新三板”和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掛牌融資,利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行債券。引導糧食企業合理利用農產品期貨市場管理價格風險。在做好風險防范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企業廠房抵押和存單、訂單、應收賬款質押等融資業務,創新“信貸+保險”、產業鏈金融等多種服務模式。適時建立糧食產業發展基金。(省金融工作局、人民銀行成都分行、四川銀監局、四川證監局、四川保監局、財政廳、商務廳、省糧食局、農發行省分行等負責)
(二十五)落實用地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重點項目用地予以統籌安排和重點支持。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融資功能。改制重組后的糧食企業,可依法處置土地資產,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糧食流通產業用地作為經營性用地,可采取出讓、長期租賃、先租后讓、租讓結合方式使用土地。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在原有建設用地上增建生產性設施,進行廠房加層或翻建改建廠房,增加用地容積率的,不再增收土地價款,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用。將糧食初加工設施用地納入農業附屬設施用地范圍,在不占用基本農田的前提下,納入設施農用地管理。落實糧食初加工用電、糧食烘干用氣執行農業生產用電、用氣價格政策。(國土資源廳、省能源局、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等負責)
(二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劃或方案,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加大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實績在貫徹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中的權重。糧食部門負責協調推進糧食產業發展有關工作,推動產業園區建設,加強糧食產業經濟運行監測。發展改革、財政部門要強化對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項目的支持,發揮財政投入的引導作用,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糧食產業。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強化責任考核,以有效的監督檢查和考核保障機制確保工作目標實現,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發展改革委、省糧食局、財政廳、農業廳等負責)
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201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