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編制保護利用規劃,研究制定評價指標和等級標準,完善重點保護目錄
搭建全省種質資源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融合
到2020年,我省將完成全省農作物、畜禽漁蠶蜂、桑藥果茶菜草等農業種質資源補充調查和林木種質資源普查。到2025年,建設一批收集規模化、管理精細化、設備現代化、人員專業化的農林業種質資源保存中心,建成全省種質資源信息管理系統。到2035年,在全省建立職責明確、手段先進、監管規范、共享融合的種質資源保護利用體系。這是記者從省政府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于加強農林業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的意見》中了解到的。
農林業種質資源是核心戰略資源,是農林業科技原始創新、可持續發展不可替代的物質基礎。我省是農林業種質資源較豐富的省份之一,仍存在保存主體分散、資金投入少、保存條件簡陋、保護利用工作碎片化等問題,部分資源面臨失活或喪失風險。
我省將力爭用2年左右時間基本查清農林業種質資源分布和保護利用現狀。同時,編制保護利用規劃,研究制定評價指標和等級標準,完善重點保護目錄。將在四川農業大學集中建立小麥、水稻、玉米三大農作物基因保存庫,在省農科院集中建立除小麥、水稻、玉米外的其他農作物基因保存庫,依托省畜牧總站龍泉驛基地改(擴)建畜禽、水產基因保存庫,依托省農科院蠶桑研究所南充基地建立蠶桑基因庫,依托國省級林木種質資源庫和良種基地及有關科研單位建立林木種質資源保護體系,并建設一批離體保護設施和種質資源基因核心庫。
我省將把農林業種質資源普查與保護經費列入財政預算,鼓勵企業、科研機構、公益性組織等利用信貸和社會資金開展開發利用,將建立保護生態補償機制,推動種質資源相關技術納入科技成果掛牌交易或有償使用。同時,搭建全省種質資源大數據共享平臺,實現信息互聯互通和資源共享融合,并建立進出境檢疫查驗制度。(記者 王成棟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