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端午節又來了,我們的豬肉賣得很好!”面對漸暖的行情,生豬養殖大省四川資陽市東庵生豬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李云貞高興地說,目前,合作社已聯合了附近4個鄉鎮、17個村、320戶社員,年出欄肥豬2萬頭以上。
而在“竹編之鄉”四川省青神縣,農戶們正加班加點趕制一批即將銷往海外的竹編包。自當地竹編大師陳云華成立云華竹旅有限公司后,帶動了5000多戶、上萬人從事竹編產業。僅竹編包一項產品,每年銷售額就有6000多萬元,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以上只是四川發展“10+3”農業產業體系的縮影。日前,四川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在成都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加快培育壯大“10+3”產業體系,擦亮四川農業大省的金字招牌。
據了解,“10+3”產業體系,即重點培育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薯、川藥、川桑、川菜、川果、川魚、川竹等十大特色產業,做強現代種業、智能農機裝備制造、烘干冷鏈物流等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
“這是我們在對四川農業發展現狀認真梳理的基礎上,結合形勢和消費需求變化等,確定的具有重要戰略地位且產業基礎獨特、主導地位突出、區域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巨大的重點產業。”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毛業雄說。
而為何選擇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負責人以冷鏈物流為例介紹,四川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已提升至18%、33%、30%,但流通腐損率仍較高。其中,采后商品化處理設施不足尤其突出。
據了解,為培育好“10+3”農業產業體系,從今年開始,四川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還開發了13款專屬信貸擔保產品。該產品包括“川糧(油)貸”“川豬貸”“川茶貸”等。擔保對象為從事十大農業特色產業和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生產經營且有真實融資擔保需求的各類企業、組織和個人,重點聚焦家庭農場、種植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等。擔保額度根據擔保對象不同,控制在10萬元至1000萬元之間。
鄉村振興,產業是重點。近年來,四川打破產業與行政區劃限制,依據區域特色,推進“園區+城市”“園區+新村”“園區+基地”等模式,力爭用5年時間建成國家級園區30個、省級園區175個、市級園區300個、縣級園區500個,基本形成產業特色鮮明、加工水平高、產業鏈條完善、設施裝備先進、生產方式綠色、品牌影響力大、輻射帶動有力的省、市、縣三級農業園區體系。(記者?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