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關鍵之一。四川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需要發揮新農體“頭羊效應”,帶動農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分類推進農業資源利用高效化和農業生產清潔化;“五區協同”共推產業結構高端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分區探索農村三產融合模式;創綠色品牌“雁陣”,整體鍛造農業金字招牌;加快人才等重大體制機制創新,促進高端要素持續下鄉融農。
目前,四川“大省小農”的農業經營特征依然明顯,由新農體帶動的綠色發展理念仍需全員培育;農業資源環境持續承壓增壓,由綠色技術創新體系支撐的綠色生產方式亟須分類推進;產業結構層次不高,由農村三產融合引領的綠色產業鏈模式亟須分區探索;中高端基地建設不充分與品牌“小、多、散、亂”現象拉低了“四川產”品牌影響力,由區域公用品牌統領的綠色品牌體系亟須立體整合;農業體制機制改革仍需全面深化,由鄉村振興戰略驅動的綠色政策體系亟須全面落地。因此,推進四川農業高質量發展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綠色發展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要著力發揮新農體促進質量興農的“頭羊效應”,全域示范帶動廣大農戶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培育壯大新農體,支持引導新農體擔當高質量發展排頭兵,最大化釋放“頭羊效應”。壯大并發揮新農體流轉土地的生力軍作用,創新農業服務外包,充分發揮供銷社托管承包地的強大功能,推進內涵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并在農村開展綠色發展理念教育全覆蓋。
科技創新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根本途徑,要瞄準需求導向開展農科研究與推廣轉化,加快構建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分類推進農業資源利用高效化和農業生產清潔化。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政產學研聯合攻關,進一步加大涉農科技計劃項目支持力度。圍繞節約集約利用農村資源,推進綠色技術創新研究,重點圍繞節水農業示范區建設,開展節水農業、綠色專用型資源利用新技術研究,圍繞耕地質量提升行動,開展高效減量和替代使用化肥農藥新技術研究,圍繞秸稈全域綜合利用和整縣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示范,開展高質量利用農業廢棄物資源新技術研究。政府基層農技推廣體系要聚焦新農體發力,重點推廣綠色專用型技術,形成技術擴散“頭羊效應”。
產業融合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方式,要“五區協同”共推產業結構高端化、產業模式生態化,分區探索基于綠色產業鏈的農村三產融合模式。堅持農業與畜牧業安全生態配套,持續推進農牧結合;堅持種植業與養殖業就地就近消納互補,持續推進種養循環;堅持清潔生產與生態加工銜接,持續推進綠色有機加工轉化;堅持農業興旺與生態振興協同,持續推進農旅相融互促。成都平原經濟區精準發展都市休閑觀光農業,打造高端綜合型產業融合模式;川南經濟區加快發展竹、茶、生豬、肉牛、肉羊等特色農業,打造農村特色產業融合模式;川東北經濟區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富硒等特色農產品,打造農村三產融合模式;攀西經濟區依托光熱資源著力發展優質農業和草食畜牧業,打造現代農業產業融合模式;川西北生態示范區錯位發展高原無公害、綠色生態農牧業精品產業鏈,打造高原生態產業融合模式。
品牌整合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要瞄準“全域開放”建高標準基地,創綠色“雁陣”品牌,完善監管,整體鍛造農業金字招牌。瞄準“四向拓展”推進全域基地化、基地標準化、標準高端化,加快推動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升級提檔和綠色有機農產品基地增量擴容。瞄準“一帶一路”、供港澳農產品基地等建設實施區域公用品牌打造計劃,立體整合新農體經營品牌,全面提升“四川產”品牌行業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進一步完善農業監管體系,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創新監管和治理方式,加快第三方監測隊伍建設。
制度創新是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必要保障,要依據鄉村振興目標導向,加快人才、產權、金融等重大體制機制創新,構建驅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綠色政策體系,促進高端要素持續下鄉。建農村人才特區,制定有關人才下鄉的特殊政策。實施農村高端人才“引智”計劃,制定特殊政策吸引農業領域類生物技術、工程技術和管理技術的人才搞農業、帶農民、建農村。全面實現農業農村“凡權必確、權必有證”,探索生態資產市場化實現形式,強化農業知識產權認定和保護。制定向農業農村中科技創新轉化、產業升級轉型、三產聯動融合、裝備更新優化等領域傾斜的金融配給政策。建立農業綠色發展導向的生產者激勵機制、消費者付費機制、第三方治理機制和政府補貼機制。科學計量生態資產及綠色生產溢價,靶向實現生態補償和精準扶貧。?(漆雁斌?作者系四川農業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