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在京發布《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0》。《報告》顯示,中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主要預期目標較好實現;農業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糧食產量連續5年站穩1.3萬億斤臺階,棉油糖生產保持穩定,果蔬供應充足,生豬產能止降回升。
《報告》在2019年的基礎上,繼續突出戰略導向、定量分析的特點,基于統計數據和中國農業產業模型等前沿研究方法,從農業-食物系統的視角回顧與展望了國內外宏觀經濟和農業產業走勢,梳理了2019年與農業產業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事件,從全要素生產率、國際貿易和生產成本3個角度剖析了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分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農業和農民收入的影響,評估了生豬產能恢復趨勢及其主要影響因素,模擬了草地貪夜蛾對2020年中國玉米產業帶來的影響,總結了2019年谷物、油料、畜產品、水產品等18種重要農產品的產業發展特征,展望了相關產業2020年-2021年的發展趨勢。
《報告》指出,受貿易摩擦、地緣政治和衰退風險等重大不確定因素的共同影響,世界經濟增速降至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世界農產品產量增速放緩。《報告》分析說,應根據國情分品種制定農業產業競爭力目標,從更廣義的視角看待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第一,守住“口糧絕對安全,谷物基本自給”的戰略底線是中國谷物產業最根本的競爭力目標;第二,園藝作物和禽類產品等農產品的競爭力目標是積極主動參與國際競爭。
《報告》提出,依靠農業科技進步驅動農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提升中國農業產業競爭力的主要途徑。并且透露,在新冠肺炎疫情給國民經濟造成沖擊的特殊時期,農業-食物系統受到的影響較小,農業-食物系統的“戰略后院”“壓艙石”和“蓄水池”作用更加凸顯。
《報告》預測,草地貪夜蛾可能使2020年中國玉米產業面臨減產風險。面對國內外風險與挑戰,必須穩住農業,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轉載?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