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近日出臺,提出“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對此,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日前在成都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要因地制宜,解決“源頭問題”。
率先推動中小農戶“現代化”
當前,“大國小農”仍是中國農業的真實寫照。據2016年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數據,中國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以上,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小農戶經營耕地面積占總耕地面積70%。“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很難照搬他國模式,要探索一條中國特色的農業農村現代化之路。”蔣小松表示。
自2018年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以來,蔣小松多次深入四川農村考察,親眼目睹部分地區中小農戶落后的生產理念和技術,“2018年,我們前往四川廣元的岫云村,村里530余戶村民家家養雞,但仍是原始的放養模式,而且品種凌亂,雞的個頭大小不一,不利于對接市場”。
為解決這一問題,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為岫云村統一提供種雞,并對養殖過程進行標準化改造,統一養殖周期、環境、營養、防疫等。“經改造,岫云村僅養雞一項,年銷售額就能達到300萬元人民幣。”該村黨支部書記李君稱。
“中小農戶的‘現代化’目標,是讓其擁有現代化生產理念,掌握并利用先進技術提升產品質量安全和生產效率。”蔣小松說,以家禽飼養為例,中小農戶要升級設施設備,改善養殖環境,采用標準化養殖流程,選用適合當地市場需要和生產條件的品種,按照家禽營養需要配比飼料原料,運用獸醫防控技術提高存活率。
打好農業科技發展“持久戰”
發展農業科技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驅動力,“但農業科技不是今天投入經費、明天就能應用,搞農業農村現代化,有的技術要作長遠打算、穩步推進。”蔣小松說。
在畜禽種源方面,當前中國仍有部分畜禽種源依賴進口。育種是一項艱巨的工程,“培育一個新的高質量畜禽品種,短則十年,多則幾十年。”蔣小松說。
育種是一項高投入產業,育種成果與投入大小密不可分,蔣小松建議,要加大基礎研究力度,充分利用分子生物學等高新技術對畜禽性狀深入解析,對全基因組選擇等先進技術進行再研發使其適用于中國種的培育;還要把育種相關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試檢驗等環節連接在一條完整鏈條上,并與營養調控、疫病控制乃至信息工程技術等結合,培育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高質量品種。
蔣小松還呼吁企業積極參與育種創新,“不少大型農業企業只重視種源引進和消化,卻忽略了吸收和再創新,企業一定要搞創新。”
加快建成現代農業“三大體系”
“中國是農業大國,產量大、面積大,但‘大國’不等于‘強國’。”蔣小松認為,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是加快建成現代農業的“三大體系”。
“三大體系”,是指2017年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的“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
蔣小松表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要實現農業生產科學布局,生產體系則要實現產業縱向、橫向的有效循環,而經營體系除了現代化生產經營組織方式外,還要使用技術實現農產品運輸和儲存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助農產品打開銷路。
“生產的最終目的是銷售。”蔣小松說,現代化生產經營組織方式有助于農產品開拓市場,“單一農戶直接面對市場存在很大風險,可以建立合作社或農業產業園區,把中小農戶組織起來變成‘大農戶’,這樣才能培育大產業,撬動大市場。”(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