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科技廳畜禽育種攻關計劃、重大科技專項和省農業農村廳財政運行專項等支持的川鄉黑豬新品種于2021年12月1日獲國家畜禽新品種證書。這是我國首個具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突破性父本新品種,也是我省培育的第一個豬新品種,填補了我國無自主知識產權父本新品種的空白,改變了長期以來我國商品豬生產中外種豬作為父本的壟斷局面,對于打造生豬種業“華系芯片”,提升我國核心種源自給率和核心競爭力,引領現代特色優質豬肉產業發展,推動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利用具重要的戰略意義。
川鄉黑豬是利用我國特有的珍貴遺傳資源藏豬和引進豬種杜洛克豬作為育種素材,采用BLUP法與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相結合的現代育種技術育成的父本新品種,其被毛黑色,肉質優,生長快,瘦肉率高,抗病力強,特色鮮明。在川鄉黑豬新品種培育過程中,攻克了毛色和肌內脂肪含量基因精準預測和鑒定技術,并用于育種實踐,顯著提高了選擇效率,加快了育種進展。還破解了長期困擾我國地方豬種不能大面積推廣利用的技術瓶頸,使川鄉黑豬用作終端父本生產含本地豬血緣的三雜商品豬肉質、瘦肉率和生長速度三者間達到有機平衡,滿足了人們對優質美味豬肉消費市場的需求,將有力推動我國地方豬種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
我國地方豬種為什么難以大面積推廣利用,其原因在于其與杜洛克或巴克夏進行二元雜交生產商品豬,能保持地方豬優良的肉質口感風味,但瘦肉率僅53%左右,膘太肥;若進行三元雜交生產商品豬,瘦肉率可達56-58%,背膘適宜,但肉質下降明顯,且毛色分離嚴重。歸根結底,缺乏適宜的優質、高效的終端父本品種。川鄉黑豬瘦肉率63.43%,肌內脂肪含量達3.52%,與生產中被廣泛用作父本的國外豬種杜洛克豬生產效率相當(杜洛克豬瘦肉率64.22%),但肉質更優(杜洛克豬肌內脂肪含量2.88%),用其代替杜洛克作為終端父本,與巴本母豬雜交生產商品豬,肌內脂肪含量可達3.5%以上,瘦肉率約57%,被毛全黑,肉質優良,肥膘適中,適合優質豬肉的市場需求。“利用是最好的保護”,川鄉黑豬為地方豬利用打開了“一扇窗”,克服了制約地方豬有效利用的瓶頸性技術難題,開辟了地方豬高效利用新路徑,在目前地方豬種保護與利用和優質肉豬生產中具不可或缺的作用。川鄉黑豬還可作為終端父本與外種豬雜交,顯著改良商品豬的肉質性能,市場競爭優勢明顯,應用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