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樊 巍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當地時間11日在官方聲明中表示,一名57歲的男子于7日接受“基因編輯豬心臟移植手術”。在手術3天后,該男子的身體狀況仍然良好。“這是全球首例人類成功接受豬心臟移植”。然而在外界為這項重大醫學突破而歡呼的同時,中外業內專家都發出了“要慎重”的提醒。
最關鍵突破在哪里?
報道稱,這場手術由美國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外科醫生團隊實施,歷經7小時后,將一顆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心臟移植到了病人大衛·貝內特的體內。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表示,貝內特如今正處于康復期,并受到醫療團隊的密切監測,以判定植入的新器官的運作情況。目前尚不能確定這個移植的豬心臟是否最終真的有效,但移植手術的成功標志著科學家們朝利用動物器官拯救人類生命的努力邁出了重要一步。
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心血管病醫院院長、心外科專家劉金平1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看來,這次手術將豬心臟移植到病患身上并開始正常工作,從手術結果而言是成功的,但從長期來看,術后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這顆移植入人體的豬心能在人體發揮多大的作用,是否會帶來新的問題都還需要觀察。
劉金平介紹說,這次心臟移植手術的最大突破就在于它利用基因編輯技術解決了異種移植出現的超急性排斥反應問題。人類此前進行過多次異種移植嘗試均以失敗告終,主要原因就在于患者身體對移植的動物器官會產生抗原抗體反應。“做心臟異種移植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超急性排斥反應,豬心臟細胞中存在阿爾法半乳糖苷酶,人體內天然存在針對它的抗體,一旦豬心臟移植到人體,人類抗體會迅速地識別并攻擊豬心臟,移植的臟器在幾小時之內就被‘摧毀’。而美國研究人員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除了豬心臟細胞中的這種物質。”
美媒報道稱,為了成功將豬心臟移植到人體內,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將會導致人類排斥豬器官的3種基因“移除”掉,一種導致豬心臟組織過度生長的基因也被“刪除”。此外,研究人員還將與人類接受度有關的6種人類基因植入豬的基因組,這只用于器官移植的豬總共進行了10次基因編輯。
為何要“舍近求遠”
據了解,人類對于異種生物器官移植的相關實驗可追溯至17世紀。人類早期的研究都是聚焦于從靈長類動物身上取得器官,例如1984年美國一名外科醫生就嘗試將一顆狒狒的心臟移植到一名女嬰身上,但這名嬰兒僅存活了20天。
對于這次“舍近求遠”,并不是從人類的近親——靈長類動物身上,而是從豬身上尋求替代器官的嘗試,劉金平解釋說,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是豬的心臟大血管在解剖學和生理學指標上與人類臟器匹配度最接近,其次是因為猴子等靈長類動物體重較小,而人類體重較大,一些靈長類動物的心臟無法負擔人體的運轉。再者就是豬的繁殖力很強,一旦解決相關生物醫學問題,能給人類提供的器官很多。
劉金平表示,目前看來,未來將經過基因編輯的豬心臟移植到人體有兩大應用前景。首先是在可供移植的人類心臟數量極其有限,以及人工心臟價格昂貴的情況下,豬心臟的大量供應能保證可用于移植的心臟器官更易獲取。其次就在于它的應急使用,“在心衰患者需要救命的情況下,如果既沒有找到適合用于移植的人類心臟,又無力支付人工心臟昂貴的費用時,可以緊急移植豬心臟用來維持患者生命。”
仍面臨很多風險
然而這項技術目前也面臨著諸多質疑,“器官共享網絡”首席醫療官戴維·克拉森博士認為,這只是探索異種移植是否最終可行的初步嘗試。紐約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阿特·卡普蘭也表示,現在說心臟移植成功還為時過早,如果貝內特幾個月的生活質量都很好,這個說法才能成立。此外,卡普蘭還認為倫理道德層面的問題也應當被考慮進來,該手術應用的基因改造技術可能會“觸犯”醫學倫理的“禁區”。
劉金平也認為,這項新技術的美好前景與復雜風險是并存的。一旦這項技術大規模應用,首先就面臨著復雜的倫理問題,“把豬心臟移植到人體,這也許只是一個開端,如果將動物的腎臟、肝臟、肺等器官也用于人體的器官移植,那么未來我們將如何界定這個人的屬性呢?這首先是個倫理問題,我們人類能否接受這種改變?”
劉金平還警告說,進行跨物種器官移植的手術后,面臨疾病和病毒的傳播風險。“艾滋病等都是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疾病。許多動物身上還有人類不知道的病毒,究竟有多少種病毒隱藏在豬身上,誰也不知道。在這個未知領域到底有多大的危害,現在還不好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