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收時節,南充市嘉陵區一立鎮塘灣村,當地干部群眾舉起剛剛采摘的一籃籃、一筐筐蜂糖李,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記者?李向雨?攝(資料圖片)
夜色中的廣安市岳池縣白廟鎮鄭家村的稻田酒店。記者?何海洋?攝(資料圖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6月16日,廣元市劍閣縣普安鎮五星村,最后一批收割的小麥已烘干收倉。兩天后,遂寧市安居區石洞鎮雙祠堂村的種糧大戶奉光榮,向大豆播種發起最后沖鋒。
芒種前后,顆粒歸倉和播種希望不止于阡陌間。
6月16日,省委高規格召開農村工作領導小組2022年第一次全體會議,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部署要求,加快推進四川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努力實現農業水平更高、農村環境更美、農民生活更幸福。
從藍圖規劃到田間勞作,蜀鄉大地,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在轉化為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具體行動。
胸懷“國之大者”
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10多天前,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稻米展示區,正在此地視察的習近平總書記抓起一把“東坡大米”,饒有興致地問起大米產品的名字和價格。
四川是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西部唯一產糧大省,也是糧食加工消費大省。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川視察時強調,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中之重,把生活富裕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中心任務,扎扎實實把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好。
胸懷“國之大者”,四川持續重點關注糧食安全,今年更是將保障糧食安全擺在全省“三農”工作的首要位置,全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
借助劃定耕地保護紅線,四川啟動實施“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三條控制線”,合理控制城鎮開發邊界規模,進一步推動“良田糧用”。
圍繞糧食種植擴面和增產,四川一手建章立制層層壓實黨委政府糧食安全責任,一手穩政策發補貼持續激活農民種糧積極性。去年,與全國同步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考核,對未能完成糧食生產目標任務的市(州)、縣(市、區),實行“一票否決”。今年,又首次將種糧大戶補貼標準提升至80元/畝,用真金白銀讓種糧農戶見效益。
鎖定新品種研發與農技推廣,四川連續多年攻堅克難,接連推出以“川優6203”等為代表的新品種,研發出寫入中央一號文件的“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技術”。今年,在整合全省農業領域科研院所力量的基礎上,組建省級種業創新研發推廣平臺四川省現代種業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全面吹響川種振興新號角。
2020年,全省糧食產量達705.4億斤,時隔20年再次邁上700億斤臺階;2021年,全省糧食產量達716.4億斤,再創新高。
念好“六字經”
持續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6月15日,樂山市夾江縣再度敲定1300噸“天府龍芽”系列夏茶出口中亞的訂單。這是繼去年4月四川發出首趟茶葉出口專列以來,川茶外銷的又一喜訊。
縱觀川茶等“川字號”農產品品牌崛起之路,2017年是值得被銘記的時間點。這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推進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方向指引征程。5年來,四川錨定念好“優、綠、特、強、新、實”六字經,推動川糧油、川豬、川牛羊、川果等“川字號”優勢特色產業融合發展,用實際行動擦亮農業大省金字招牌。
園區奠定基礎。2018年起,四川明確將現代農業園區作為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載體,每年用5億元省級財政資金調動各地創建積極性,并率先在全國推行縣級黨政“一把手”負責的“園長制”。至2021年末,全省共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13個,數量居全國前列,建成省星級園區107個,國家、省、市、縣累計梯次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178個。
品牌領航產業。2017年起,“天府龍芽”“天府菜油”“天府鄉村”等農產品省級區域公共品牌陸續登場,“會理石榴”“眉山春橘”“東坡泡菜”等四川地方性農產品品牌不斷叫響,引領四川優勢特色農產品揚帆出海。
去年,川茶產值首次突破千億大關,成為繼川豬、川糧油、川菜、川果、川牛羊后又一產值破千億元大關的四川“農字號”……品牌崛起、產業振興的故事正在蜀鄉農村不斷上演。
聚焦“五個振興”
農村環境更美、農民生活更幸福
幸福酥肉、帶勁豆花……6月18日,阿壩州汶川縣映秀鎮博愛新村,“帶勁豆花”老板楊云剛又推出熱銷的游客套餐。
過上美好生活——在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第一書記劉超把這6個字掛在辦公室墻上。
幸福、帶勁、美好,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兩次來川視察時留下的美好期許,也是近年來,特別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四川舉全省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真實寫照。
用好改革這個關鍵一招——2019年起,以全省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改革為契機,全省鄉村振興資源要素配置、生產力布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持續優化。去年,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收入141.49億元,較2018年增長16.6%。
以人才振興為抓手,全省近年來回引優秀農民工村干部1.4萬余人;換屆后,村黨組織書記大專及以上學歷占比超過一半、“一肩挑”比例達97.5%。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完成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省級立法,先后公布兩批農村生產生活遺產名錄,全面啟動實施傳統節日振興工程和鄉村文化振興“百千萬”工程……
全省去年開始分區分類推進“美麗四川·宜居鄉村”建設五年行動。至去年底,全省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7%、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96%的行政村。
2021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75元,較上年增長10.3%。伴隨著“農村30分鐘健康服務圈”覆蓋面不斷擴大,全省數千萬老鄉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正在迎刃而解。
“成都平原自古有‘天府之國’的美稱,要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把糧食生產抓緊抓牢,在新時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笨倳浀囊笠髧谕?,激勵全川。
從南到北,小麥滿倉,禾苗青翠,天府蜀鄉正共同奔向鄉村全面振興的嶄新未來。(記者?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