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全國種業大省、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也是國家重要糧倉。四川咬定目標——成為中國西部現代種業發展高地,到2025年初步實現由種業大省向種業強省轉變。
國之大者看擔當
——高位布局,筑牢四梁八柱
“鞏固提升四川作為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的地位。”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日前表示。
決心更大、謀劃更高。早在2019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出臺《加快建設現代農業“10+3”產業體系推進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的意見》,明確將現代種業作為三大先導性產業之首發展。
此后,《四川省農業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中長期規劃(2021—2035)》《四川省“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四川省種業振興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相繼印發,形成了全省推動種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今年4月,四川省委、省政府高規格召開了四川全省種業振興大會,安排部署系列重大任務、重大工程、重大舉措。
“四梁八柱”建起來,主體結構有了,基礎支撐也就穩了。
打好核心攻堅戰
——首重科技,培育自主良種
“中國西部現代種業發展高地”——翻開《四川省“十四五”現代種業發展規劃》,一幅未來圖景躍然紙上。
“從資源、科研、基地等多個方面來看,四川發展種業都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種業發展處處長沈麗舉了個例子,全國十大優異農作物種質資源連續三年共選出30個資源,四川占了5個,數量居全國第一。
“家底”厚,還要用好。四川深入開展種質資源普查和保存利用,投資9223萬元的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正在加緊建設。
四川省種質資源中心庫(效果圖)
資源服務育種,核心是要研發出重大突破性新品種。四川持續推進科研平臺建設,建成了“西南作物基因資源發掘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5個生豬種業平臺、6個省重點實驗室、22個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正在打造邛崍農作物、彭州蔬菜、三臺生豬三大種業創新中心。
今年3月,四川省農科院啟動十年科技攻關,10位領銜首席科學家簽下了任務書。
“以前的產學研合作都是簡單買賣,現在前期就介入了,合作越來越深。”四川川種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天炬深有感觸。
構建種業大格局
——園區引領,基地邁步高地
制種基地,一直是四川種業的一抹生動底色。作為全國三大育制種基地之一,四川有10個縣(市、區)入選國家級制種大縣,有國家級區域良繁基地6個。
近年來,制種成本上升,風險加大,農作物種子生產基地面積萎縮,雜交水稻制種面積下滑,成了四川種業發展路上的“攔路虎”。
如何破局?
作為國家級制種大縣,邛崍的探索走在前面。“邛崍擁有近50年制種歷史。”邛崍市委常委、市總工會主席呂如藍說,通過構建產業孵化體系、出臺系列種業扶持政策、種子學校建設等舉措,邛崍下定決心謀好種業。
制種基地獎勵、制種補充保險、水稻制種全程機械化推廣、制種技術人才培養……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動作落地。
邛崍國家級水稻制種大縣基地一隅。
“共建”,推動制種大縣向制種強縣跨越。
在三臺縣,四川國豪種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加快推進“銀政企”共建國家級油菜種業基地和“十四五”國家學科群重點實驗室建設,打造“國豪+N”種糧一體化耦合配套的現代種業力量。
產業園是四川種業的一個新亮點。
依托基地,2020年四川在全國率先公開擇優遴選培育10個省級現代種業園區。經過培育,邛崍市天府現代種業園通過了首批國家現代種業園區認定,三臺縣納入了國家現代生豬種業園區培育創建,成為全省種業發展的新動力。
以點帶面,今年,四川還啟動了種業集群建設,先期支持三個大豆、三個水稻種業集群,“十四五”將打造水稻、大豆、生豬等6個種業集群,形成輻射、引領全省種業發展的產業體系。
敢做時代弄潮兒
——改革創新,鍛造企業強軍
“這么好的資源,為什么不能在全國有一個很有影響力的企業?”這是四川種業的一個困惑。
“我們四川種業企業,用軍事術語講,現在是反攻,先站穩,再蓄勢,成反轉。”四川省現代種業發展集團董事長易飛說。
歷經長期籌備,3月2日,四川省現代種業發展集團(以下簡稱川種集團)正式揭牌成立,以現有16家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為基礎,注冊資本15億元,集全省資源力量,要打造成為具有全國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種業龍頭企業。
“核心是要搶占制高點。”易飛計劃,三個“點”作出特色,一是組建研究院,占領制高點;二是聯合省內頭部企業、科研機構、種業人才,構建支撐點;三是按照產業、市場的需求制定育種規劃,找準突破點。目前,集團已成功組建了農作物、外種豬和牛業三大子公司。
扛起振興川種的使命,更多種業企業在各自賽道發揮優勢。8月4日,農業農村部公布國家種業陣型企業名單,四川9家企業登榜。
第二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
8月31日至9月3日,第二屆天府國際種業博覽會舉行,全方位展現種業產業鏈成果,推進種業振興,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