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記者?汪子旭?班娟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新時代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任務。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要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并敲定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加農民收入等工作重點。
業內專家指出,近年來,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并進入全面深入推進階段。下一步,要全面統籌推進,抓重點、補短板,將產業振興作為重中之重,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鄉村振興發展增添新活力,擘畫鄉村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新圖景。
統籌推進“五個振興”
會議在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時強調,要把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財力保障都轉移到鄉村振興上來。全面推進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統籌部署、協同推進,抓住重點、補齊短板。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明確了階段性目標和重點任務。2021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在銜接鄉村振興戰略第一個五年規劃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十四五”時期鄉村振興的主要目標任務。
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市場研究中心主任韓一軍表示,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鄉村振興完成了規劃制定、政策體系構建等“四梁八柱”基礎工作,各地的鄉村振興進入全面深入推進階段。他指出,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個振興”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從調研情況來看,各地“五個振興”的進展程度存在不同,亟需全面統籌部署、協同推進。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研究院院長程國強表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總的方針。要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加快注入人才、技術、資本等先進生產要素。
“目前,人才振興成為各地普遍存在的一個短板。要加快培養當地的鄉土人才,并出臺各種政策措施吸引大學生、農民工、能人以及企業家等外來人才,最大程度撬動更多資金、技術、理念等先進要素,從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韓一軍說。
實現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會議將“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強調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如果說發展糧食生產、保障重要農產品安全穩定供給是國家安全的需要,那么發展特色產業,就是鄉村發展經濟和農民增收的需要,以及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需要。”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說。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鄉村產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累計建成15.6萬座初加工設施、5萬多個產地冷藏保鮮設施,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了70.6%;各類涉農電商超過3萬家,農村網絡零售額2萬多億元;累計創建1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了一批鄉土特色鮮明、主導產業突出、質量效益較高的鄉村產業發展高地。
記者從農業農村部獲悉,下一步,將加快制定完善鄉村重點產業提升三年行動方案,聚焦“糧油豬、牛羊奶、禽蛋魚、果菜茶”等12個重點產業,組織實施七大行動,布局建設一批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
“未來,還要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在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品牌建設,提升品牌溢價能力,為農民帶來新的增收渠道,為鄉村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韓一軍說。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會議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強調要繼續壓緊壓實責任,把脫貧人口和脫貧地區的幫扶政策銜接好、措施落到位,堅決防止出現整村整鄉返貧現象。
2022年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55%以上用于支持幫扶產業發展,比2021年提高5個百分點;截至11月底,全國脫貧勞動力務工規模達到3278萬人,超額完成年度目標任務……2022年,經過各方面努力,我國脫貧攻堅成果得到鞏固拓展,沒有發生規模性返貧。
“將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底線任務,進一步提升了其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和建設農業強國中的戰略地位。”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社科院貧困問題研究中心秘書長檀學文表示,下一步應加強對扶貧項目資產的經營管理,完善鄉村產業基礎設施和市場基礎,將更多普通農戶納入產業和就業幫扶體系。
既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還要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會議提出,要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三農”工作的中心任務,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檀學文認為,農民持續增收是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和重要落腳點。要注意加強產業發展與農戶經濟的聯系,增強產業發展的包容性和多元性。
“當前,各大電商平臺積極打通農業供應鏈,構建‘農戶+供應鏈組織者+消費者’的短供應鏈模式。這些實踐可以更好地聯結供應端與線上需求,進一步拓寬銷售渠道,促進電子商務與鄉村旅游、種養殖等深度融合,幫助農民增加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院長、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郭沛指出。
在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方面,檀學文建議,一是健全城鄉勞動力市場,促進普惠公平的勞動力流動和就業;二是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激活農村要素市場,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三是健全農村市場環境和條件,鼓勵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