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成棟
一年來,四川在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征程上,采取了哪些措施?又取得了哪些成效?記者就此專訪了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廳長徐芝文。
踐行“大食物觀”探索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記者:去年底,省委、省政府印發的《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行動方案》,最大特點之一就是強調要踐行“大食物觀”,這背后有哪些考量?
徐芝文:這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重要指示精神和樹立大食物觀重要論述的具體行動。
這里,首先要清楚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定位,核心是多產糧、產好糧,最根本的是要建成保障糧食安全的“天府糧倉”,建成更高質量、更強支撐、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天府糧倉”。
同時,四川地形氣候多樣,農業資源富集、物產豐富,有15項農產品產量居全國首位,具備踐行大食物觀的良好基礎和獨特優勢。所以,我們謀劃打造以糧為主、糧經統籌、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系統化踐行大食物觀的“天府糧倉”,在不對既有農業生產格局大破大立的前提下,努力拓展食物來源,并為全國提供可復制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
記者:今年是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的開局起步之年,四川如何多產糧、產好糧?
徐芝文:主要采取了三個措施。
一是穩播面,年初及早把本年度“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9600萬畝以上、產量達到715億斤”任務分解下達到鄉到村。
二是提單產,實施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工程,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和“稻香杯”優質高產糧食品種。同時繼續落實糧食最低收購價、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稻谷種植補貼等惠農政策,用穩定合理收益來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
三是抓示范,以縣為單元組織規模經營主體開展高產競賽,推進90個糧食生產重點縣建設。
同時,面對秋冬連春旱對大春的不利影響,千方百計確保應播盡播、應種盡種。目前,小春糧油喜獲豐收,大春糧食面積穩定、長勢好于往年。
可以說,我們有底氣實現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開門紅”。
守牢建好“天府良田”一手穩數量一手提質量
記者:去年,總書記來川視察時曾強調,要保護好這片產糧寶地。過去一年,四川在該領域進展如何?
徐芝文:圍繞守牢建好“天府良田”,四川的主要做法,是一手穩數量,一手提質量。
穩數量的重中之重是守紅線。去年7月,四川全面落實田長制,明確各級黨政一把手出任田長,用五級田長制體系織密筑牢耕地保護體系。同時,省級明確將耕地保護黨政同責、破壞耕地終身追責制度化,力求耕地保護“長牙齒”措施常態化。
提質量方面,抓手是建設“能排能灌、宜機作業”的高標準農田。去年,四川正式啟動實施天府良田建設攻堅提質十年行動,明確分階段把全省6308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同時分類明確平原、丘陵、山地建設技術標準,堅持整灌區、整市、整縣、整片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今年,將力爭建成高標準農田425萬畝。
這些良田還要管好用好。目前,省級層面已經啟動高標準農田立法,力爭早日把相關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
記者:良機、良種也是打造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中的熱詞。這方面,四川有哪些舉措?
徐芝文:農機裝備是農業現代化的支撐,種業是農業的“芯片”,都是建設新時代更高水平“天府糧倉”的基礎要素。
良機方面,立足全省地形崎嶇、農作物機械化水平偏低的現實,我們聚力推進農機裝備研發應用,全面推動全國農機研發制造推廣應用“一體化”試點行動,及時發布丘陵山區農機裝備需求目錄,組建產學研用推聯合體,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行動,啟動丘陵山區農田宜機化改造行動。
良種方面,主要措施是“抓示范、建基地、育龍頭”,持續推進“川種振興”。目前,四川已經啟動“當家品種”育繁推一體化示范,重點建好國家區域蔬菜種業創新基地和水稻、玉米、油菜、大豆、生豬5個種業集群,打造川種的“拳頭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