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以來,四川多地出現35℃以上高溫。記者從四川省防汛抗旱指揮部獲悉,7月11日,成都出現今年首場區域性暴雨天氣,啟動四級防汛應急響應。據了解,這是四川省今年第二次啟動四級防汛應急響應。
早在7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宣布,熱帶太平洋七年來首次形成厄爾尼諾條件,這可能導致全球氣溫飆升、破壞性天氣和氣候模式的出現。通常干旱少雨的地區可能發生洪澇,而某些多雨的地區可能出現干旱。
農業生產與氣候變化密切相關,如何盡可能降低高溫對農作物的影響?集約化高密度飼養的畜禽如何度過濕熱天氣?如何做到有災防災、無災增產?科學建議如下。
田間管理:未雨綢繆搶先機
田間對抗高溫熱害和農業干旱,要堅持“以水調溫、葉面噴施、防止早衰”的技術路線,加強水分管理,調節田間小氣候,緩沖高溫影響。
一是儲備抗旱水源。充分發揮現有水利工程的調蓄能力和供水潛力,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積極儲備抗旱水源;及時修繕建設集雨窖、山塘水壩等設施,蓄積雨水,攔截地表水;及早做好抗旱機井檢修、農灌渠道清淤等工作;抓住有利時機開展人工增雨作業,盡力滿足農業生產用水。
二是保水降溫促生長。一旦出現高溫干旱,有水源條件的,采用淺水勤灌、日灌夜排等措施,降低土壤溫度,增強根系活力;沒有水源條件的,葉面噴施保水劑,合理追施鉀肥,通過秸稈覆蓋和中耕松土減少水分蒸發、提升土壤保水能力,減輕旱情影響。對果樹、蔬菜、茶葉等經濟作物,覆蓋遮陽網遮蔭降溫;對有地膜、反光膜等覆蓋物的菜園、果園,及時掀開透氣,減少高溫熱害。
三是多措并舉保面積。優先保證水稻育秧用水,有條件的地方積極組織工廠化育秧,推廣水稻旱育秧、地膜覆蓋、干濕整田等旱作節水技術和噴灌、微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確保晚稻等作物全部種在適播期。對因旱缺苗斷壟地塊,因地制宜搞好補栽補種。確實沒有水源的田塊,及時改種旱糧作物。
畜禽養殖:抓好關鍵靈活變
進入持續高溫高濕天氣,對集約化高密度飼養的畜禽健康會產生不利影響,如通風降溫等應對措施不及時,容易引起畜禽機體產生熱應激,導致抗病力下降,引發各類疾病。同時還會影響畜禽采食、生長等行為和生產性能,嚴重的甚至導致死亡。為盡可能地降低高溫高濕天氣對畜禽生產的不良影響,飼養管理方面,要做到“三個變化”。
其一是飼養密度要有變化。盡量降低飼養密度。要適時出欄或適當調整轉圈,根據畜禽生長階段和環境條件適當減少圈內的飼養密度,減少畜禽自身產熱,降低舍溫,減少熱應激。
其二是飼喂方式要有變化。夏季炎熱,早晚涼爽,每天喂料要做到早餐早喂,晚餐晚喂,供給新鮮飼料,減少精料,多喂青料和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青綠多汁飼料,能有效防止應激反應。
其三是畜禽飲水要有變化。夏季畜禽飲水要提供充足的清潔飲水,高溫季節的飲水量是冬季的4倍,大約是采食量的2—3倍。要保證畜禽及時喝到衛生清涼的水,同時在飲水中可添加多種維生素,緩解熱應激。
圈舍環境控制方面,要把好兩個關鍵點。
一是“通”,要加強畜禽圈舍的通風。畜禽養殖場(戶)要積極采取措施加大畜禽圈舍通風,最大限度增加圈舍通風量,包括圈舍建造結構上的自然通風,有條件的可配置風扇、排氣扇等強化通風,增加空氣流動性,利用流動性提高動物體感舒適度。
二是“降”,要降低畜禽圈舍溫度或動物體感溫度。有條件的要安裝空調、風機濕簾,在圈舍屋頂噴水或在圈舍內細滴噴霧進行蒸發降溫。同時要減少畜禽圈舍受到的熱輻射和反射熱,在圈舍上方或四周用遮蔭網等隔熱性能好的材料予以遮蓋,達到降溫的目的。
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袁宇君 整理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