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規則體系
優質的營商環境有四個衡量指數:制度供給指數,權益保障指數,效率響應指數和宜居生活指數。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更好的司法服務保障不可或缺。
建議檢察機關積極參與優化營商環境的地方性立法研究工作,助力完善法治化營商環境的規則體系。“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司法機關要通過個案辦理營造良好的司法導向,通過辦案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市場主體對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有更大的信心。要進一步深化司法綜合體制的配套改革,在制度供給方面積極回應企業和群眾的訴求,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完善、更加優質的司法保障和服務體系。作為檢察機關,還要通過辦案提升司法公信力,使市場主體對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有更大的信心。
減行政權力,加市場活力
政府要真正當好“店小二”,需要從“方便”“速度”“服務”這三個主題詞來入手,轉變政府職能,減輕企業的負擔,用行政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加法”。
建議政府一方面積極做“減法”,為企業減輕負擔,包括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申請跨部門聯合審批機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及簡化企業注冊程序,另一方面積極做“加法”,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政務服務。探索新興產業包容審慎監管方式,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探索“寓監管于服務中”的新型事中事后監管方式。另外,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政府要能夠聽得懂企業語言,聽得懂市場語言,從企業的實際運營出發,制定和落實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
農業科技創新是決定性要素
農業產業興旺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基礎和關鍵,農業科技創新是決定性要素。我國農業科研事業發展尚需突破一些制度設計問題。
建議在要素配置、資金保障和公共服務等方面,對農業科研事業予以優先支持和發展,包括:在事業發展的政策導向上,讓農業科技各類人才的創造活力迸發;在公共服務上,強化宣傳教育,營造愛農學農、崇尚農業科學的社會氛圍;在事業單位分類改革中,讓農業科研單位回歸到農業科研公共性、公益性、基礎性、保障性的本質;在財政資金安排上,增加農業科研投入和提高農業科技人員待遇。
促進華僑華人參與“一帶一路”建設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華僑華人參與熱情高漲。但當前華僑華人對“一帶一路”建設缺乏政策層面的系統性認知,部分華僑華人認為難以實質性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中。華僑華人群體具有聯結祖(籍)國與所在國的橋梁和紐帶的特殊性,應成為重要中介力量。
建議搭建“一帶一路”信息溝通平臺,以國內企業和海外華僑華人社團、華商為主體,打造常態化、高層次的專題或綜合性論壇;培養“一帶一路”重點僑團和僑界代表人士,加強沿線國家新一代僑領建設,著力培養一批講大局、人品好、有才干、肯奉獻的僑界領袖;推動建立“絲綢之路經濟帶”教育研究與人才培訓中心,培養全球治理專業人才。
加強兒童用藥安全管理
作為特殊用藥群體,兒童各器官發育未成熟,對藥品的用法用量有其特殊要求。目前,臨床上兒童用藥不當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及時改進和提高。
建議出臺和完善兒童用藥法律法規,加強對兒童藥品研發生產的監管;加快推進兒童用藥安全的臨床應用,建立全國兒童藥品不良反應監測中心;加大兒童安全用藥知識的普及宣傳,搭建兒童用藥安全指導、關注、責任的平臺,通過新聞媒介、網站、專業培訓、社區講座等各種形式,開展兒童藥品安全宣傳普及工作。
構建完善公共托育服務支持體系
公共托育服務體系是促進人口生育、勞動力參與、人力資本價值積累等多重動因和多重目標催生的“產物”,也是當前隔代照護能力不斷弱化,嬰幼兒看護的傳統方式被迫改變的現實需求。
建議由衛計委、教育部門和人保等相關部門牽頭,建立“四位一體”的托育服務支持體系,即多元的服務供給體系,推動“公辦民營”“民辦公助”“民辦民營”“公民合營”等多種形式的托育機構共同發展;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撐體系,出臺購買服務、土地、稅收、投資、財政等針對“供給方”的激勵政策,加快托育服務業發展;嚴格隊伍管理體系,形成保育員定期培訓、考核、評估機制;完善的監督管理體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評價、考核、反饋機制。
特派記者 邵寧 范潔 江躍中 方翔 整理
特派記者 劉歆 張龍 蕭君瑋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