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省實現農業產值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雙增”;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速,農產品產地初加工率達52%,全省鄉村旅游實現總收入1642億元;鄉村人居環境治理不斷深化,再添幸福美麗新村2791個,全省已建成的幸福美麗新村總數增至25951個。
數字背后,是四川全面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堅實步伐。
瞄準重點,打造川版“10+3”農業產業體系
“鮮花椒開價20元一斤,供不應求。”8月27日,紅花椒還沒摘完,漢源縣宜東鎮種植大戶鄭朝金已接待6批采購商。按目前價格,今年他的120畝紅花椒,收入將突破15萬元。
4年前,鄭朝金剛返鄉時,這片花椒園一片荒坡。漢源縣把花椒定為農業拳頭產業,如今種植面積已達12萬畝,產值連續6年增幅超10%,全縣人均花椒收入增長1.5倍。
我省把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不久前,我省首次提出打造川版“10+3”農業產業體系,在全省范圍內布局川糧(油)、川豬、川茶、川薯、川藥、川桑、川菜、川果、川魚、川竹十大特色產業,做強現代種業、智能農機裝備制造、烘干冷鏈物流三大先導性支撐產業。目前,總體方案和13個單項方案正加緊制定中。
產業振興,方向已定,從何處突破?我省瞄準農業園區新平臺。總銷售額突破150億元。這是去年眉山泡菜交出的成績單。在眉山,有產業被置于“六有”新鄉村建設首位。為做大都市現代綠色農業這篇文章,眉山從東坡區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力,園區去年躋身第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名單。如今,該園區已創造“六個全國第一”。
不僅小泡菜變成大產業,眉山還建成泡菜、平面竹編、晚熟柑橘等全國特色產業基地3個,枇杷、設施葡萄等全省特色產業基地9個,上半年“味在眉山”銷售收入達516.36億元,還從境外賺回1.9億元。依托產業發展,眉山農村居民收入連續8年居全省第4位。
7月底,蒼溪縣現代農業產業園入圍國家新一批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名單,全省創建數增至4個,居全國首位。依托園區載體,聚焦主導產業,上半年全省小春糧食產量419.5萬噸,油料產量253.7萬噸,蔬菜及食用菌產量1840.3萬噸,總體保持穩中有升態勢,生豬、羊和家禽出欄量也同步實現穩步增長,產業振興之火正成燎原之勢。
“五個振興”,發展求成色重質量
“慢一點來,不要著急。”8月底,面對前來繳納垃圾清運費的村民,丹棱縣丹棱鎮龍鵠村村支書羅朝運當起“臨時交警”。
7年前,丹棱鎮龍鵠村試點村民垃圾初步分類,每人每月交垃圾清運費1元,公開招標垃圾清運承包人,采用“兩次分類、源頭減量,市場運作、三方監督”方式,清除村里的垃圾。村民柴登科說,以前刮風天連房門都不敢開,現在空氣新鮮了,村道整潔了,河水變清了,日子過得更來勁兒了。今年3月,丹棱縣國家鄉村公園PPP項目在龍鵠村開工,丹棱縣邁出全域鄉村旅游發展第一步。
“沒想到,年輕人對過去的事情很感興趣。”在巴中市巴州區水寧寺鎮龍臺村村史館,村支書焦國剛迎來462人次參觀者。這座僅200多平方米的村史館,記載著該村的過去,傳承著鄉村厚重的傳統文化。
一南一北,兩個場景,都有一個背景: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鄉村振興,是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全面振興的系統性工程。
眉山建成國家級生態鄉鎮13個,丹棱模式全國推廣,新鄉村更“有顏值”;廣泛開展“三蘇好家風進農村”“鄉村春晚”等活動,涌現出丹棱嗩吶、復興鑼鼓等特色文化,新鄉村更“有底蘊”;組建項目書記、黨建專干、產業(新鄉賢)人才“三支隊伍”,新鄉村更“有秩序”;打造“蘇小妹”“蘇大廚”等眉山特色勞務品牌,狠抓農民增收,讓鄉村“有保障”;推廣土地流轉“四步機制、三方受益”模式,農村金融“三三”聯動體系創新經驗全省推廣,新鄉村更“有活力”。
瞄準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全省各地正打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業農村污染治理硬仗,目標清晰:建設“美麗四川·宜居鄉村”。不久前,省農業廳明確,年內培育各類新興職業農民4萬人,其中包括1000名“種田CEO”。今年,我省還將通過“千村文化扶貧”明確支持3700個貧困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2500個貧困村文化室等建設。同時,以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機制為重點推進鄉村政治建設和黨的建設……
目前,我省正加緊修改完善鄉村振興系列規劃、方案,以更加深入全面統籌推動鄉村振興。(記者 王成棟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