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產業扶貧進展成效有關情況,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農業農村部總經濟師、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廳長謝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委書記鄭東來出席并回答記者提問。
劉煥鑫介紹,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產業扶貧工作,強調發展產業是實現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增強貧困地區造血功能、幫助貧困群眾就地就業的長遠之計。近年來,農業農村部牽頭會同相關部門,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中央脫貧攻堅決策部署,出臺產業扶貧指導意見,堅持規劃引領,注重范例推廣,強化督促考核,推動各地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
典型引路,推廣扶貧范例
涼山花椒、怒江草果、臨夏牛羊、南疆林果、藏區青稞牦牛……一批批特色品牌享譽全國。
劉煥鑫介紹,2016年,農業農村部總結了洛川蘋果、贛南臍橙、定西馬鈴薯3個產業扶貧范例,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并要求總結和推廣更多的產業扶貧好典型和范例。農業農村部又遴選推介了兩批32個全國產業扶貧典型范例,舉辦了12場產業扶貧現場觀摩會,為貧困地區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發揮了示范作用。
在扶貧范例的帶動下,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劉煥鑫介紹,832個貧困縣全部編制產業扶貧規劃,累計建成種植、養殖、加工等各類產業基地超過30萬個,旅游扶貧、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每個貧困縣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帶貧面廣的扶貧主導產業。特別是“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許多貧困鄉村實現了特色產業“從無到有”的歷史跨越。同時,貧困群眾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產業扶貧政策已覆蓋98%的貧困戶,有勞動能力和意愿的貧困群眾基本都能參與到產業扶貧之中。
咸豐縣是農業農村部定點幫扶34年的一個貧困縣。34年來,咸豐縣實現了從極度貧困到解決溫飽,再到邁進小康的三次歷史性跨越。鄭東來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農業農村部加大對咸豐的定點幫扶力度,幫助制定了產業扶貧規劃,系統推進產業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19年全縣14.9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66個重點貧困村全部出列,已實現整縣脫貧摘帽。
由于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云南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加之全省94%是山區,產業扶貧任務艱巨。謝暉介紹,為破解發展瓶頸,在農業農村部的指導幫助下,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全省培育形成了26個扶貧主導產業,覆蓋貧困戶168.53萬戶,“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產業基地、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基本形成。2019年,全省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7070元增加到10771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其中來自產業的經營性收入占比達到46.7%。
線上線下聯動,推動產銷對接
“產業扶貧不僅要使農產品能夠產出來,更重要的是銷出去。”劉煥鑫表示,農產品銷售是產業扶貧的一個重要環節。
針對社會關心的農產品滯銷問題,魏百剛介紹,近年來,農業農村部聚焦貧困地區,加大農產品營銷推介和幫扶力度,推動批發市場、大型超市、電商平臺與貧困地區精準對接,完善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為促進貧困地區農產品出村進城,賣上好價錢,主要采取了以下三個措施:
一是搭平臺。2018年以來,組織舉辦了20余場貧困地區農產品產銷對接活動,幫助700多個貧困縣銷售農產品500多億元。在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大型活動上都設立扶貧展區,指導全國50多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設立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專區,推動電商平臺專門開設扶貧專館,建立長期穩定的產銷渠道。二是育品牌。將貧困地區的區域公用品牌、產品品牌優先納入中國農業品牌目錄,支持貧困地區認證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開通綠色通道,縮短認證時間,減免相關費用。三是補短板。大力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建立了農產品產銷對接公益服務平臺;啟動了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向貧困地區傾斜,對貧困地區的合作社、家庭農場,補助比例提升到50%。支持建設田頭預冷、冷藏保鮮等產地設施,為鮮活農產品錯峰銷售、減損增值提供條件。
魏百剛介紹,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農業農村部會同有關部門以及各個地方,專門印發做好疫情防控期間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等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措施,開通了熱線電話,實時調度貧困地區產品滯銷情況,同時開設網上專區進行有效對接,在線上線下舉辦了多場產銷對接活動,累計幫助貧困地區銷售農產品167億元。全年貧困地區農產品銷售總體順暢,沒有出現區域性的、面積較大的扶貧產品滯銷賣難的情況。
選準主導產業,避免同質化
“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會不會出現過剩,是不是都搞同一種產品,直接影響產業發展成效。”劉煥鑫表示。針對一些地方產業發展方面存在的同質化競爭現象,農業農村部近兩年來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編好規劃、選準產業。農業農村部組織中西部22個扶貧任務重的省份和832個貧困縣,每個省、每個縣都編制了產業扶貧規劃,指導各地立足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選準確定好扶貧的主導產業,力爭在產業選擇的開始,就能夠實現差異化競爭和錯位發展。
二是發展加工、延長鏈條。貧困地區產業發展起步晚,同質化往往體現在賣“原字號”農產品。在種植階段,你產黃金梨,我也產黃金梨。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能有效促進農產品的轉化增值,拓寬市場空間。這幾年,農業農村部積極創造條件,引導加工企業到貧困縣、貧困村建立加工基地,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方面的生產項目向貧困地區傾斜,支持貧困縣大力發展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農業產品綜合利用。通過發展農產品加工,既避免了賣原料的低水平同質競爭,也創造了更多的產業增值收益和就業崗位。
三是突出特色、打造品牌。在產業扶貧中,農業農村部支持廣大貧困地區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支持開展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認證,縮短認證周期,并要求減免相關費用。832個貧困縣累計認證“兩品一標”農產品1.2萬個,發展了一批“獨一份”“特中特”“好中優”“錯峰頭”的農產品。
劉煥鑫表示,盡管產業扶貧取得了成效、貧困地區產業得到了發展,但同時也要看到一些產業發展水平還不高。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重點從五個方面著力:一是抓規劃引領。組織脫貧地區制定“十四五”特色產業發展規劃,突出特色和全產業鏈開發,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扶持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服務業,加快推進產業鏈現代化。二是抓政策扶持。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將產業扶貧幫扶資源有序轉到鄉村產業振興。三是抓產品銷售。廣泛開展產銷對接活動,打造特色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加快建設田頭市場、倉儲保鮮、冷鏈物流等設施,推動農產品流通企業、電商、批發市場與脫貧地區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四是抓主體培育。從資金項目、金融保險、用地用電、人才培養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支持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高質量發展,健全農業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將扶持政策與聯農帶農效果掛鉤,推動各類主體更好帶動脫貧戶、小農戶發展現代農業。五是抓科技服務。積極組織全國農業科技單位和產業技術體系專家開展產業幫扶,穩定產業技術專家組隊伍,擴大特聘農技員計劃實施范圍,將產業發展指導員轉為鄉村振興指導員,加大高素質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為脫貧地區打造一支不走的科技幫扶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