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員履職記
3月3日下午,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的四川代表團代表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今年人大代表們的議案和建議有哪些新變化?作為“十四五”開局的第一次全國兩會,代表們又有哪些新體驗?
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院長蔣小松是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去年5月全國兩會閉幕后,他跑了不少基層,每個月都給自己定下了一兩次的調研時間,今年,他的代表建議文件夾里已經準備好了11件建議——盡快出臺畜禽種業促進條例;進一步推進中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盡快立項實施丘陵山區草牧業振興工程;修改完善加強知識產權刑事民事行政檢察綜合保護……
11件建議均來自基層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多次深入基層,蔣小松也有了更多的履職新體驗。
基層調研讓群眾講真話
如何讓基層群眾干部講真話?這是人大代表在調研中面臨的關鍵問題之一,蔣小松有自己摸索出的一套經驗。
“要讓基層干部和農民講真話不容易,需要講場合、講時間。去到基層調研往往需要開座談會,有時候,群眾真實的聲音不來自會議現場,而來自會下更‘交心’的場合。總的來說,讓基層干部和農民說真話,要想方設法走進他們。”他告訴記者,其中一項關于鄉村治理的提案,就來自德陽市羅江區一位鎮黨委書記的“真心話”。“這位鎮黨委書記在會下坦誠地告訴我,現在基層的真實情況是,搞產業發展辦法有很多,其他鄉村建設也沒問題,但最難的,還是基層治理。”
因此,針對鄉村治理面臨的諸多問題,蔣小松在建議中提出,重點支持村級黨員干部的培養和村級組織建設;改進完善制度,優化“一核多元”的鄉村治理格局;扶持完善鄉村法律服務體系,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扶持產業發展、公共設施建設和人才建設等多個建議。
形成建議做一名合格的代言人
在蔣小松看來,人大代表就是基層的代言人,對調研數據必須確保真實性。
“代表建議要求絕對的真實,為了一個數據,我們可以查閱、討論,糾結一兩個星期,這不像我搞科學試驗,寫試驗報告,實驗數據可以通過儀器真實客觀地測定出來,但農村基層涉及的問題復雜,許多細枝末節的數據沒有包括進國家統計年鑒中,比如說,每個地方的撂荒地占耕地面積比例,這類數據對于我們的建議有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如果一件建議中的數據不真實,這就是人大代表的職責之失。”蔣小松說。
近年來,他發現當好一名人大代表,提好一件建議越來越難。“這是因為,當我越深入基層,就越能發現更多問題。但是同時我也發現,越深入基層,我的建議也更能反映基層的真實問題,更容易被采納。”
精準建議凝聚多股力量
基層問題復雜多變,人大代表的工作目標之一,就是要更廣泛地聽取基層意見。
蔣小松認為,要想建議更精準,基層問題得到解決,人大代表要做的工作就要更細、更廣。“要反映人民的呼聲,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要發揮各個平臺的作用,將人大代表本人直接聽取人民群眾的意見和通過我們省決策咨詢委等機構組織的調研組收集的人民群眾意見,這兩種方式結合起來,才能更廣泛反映人民的呼聲。除了反映基層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外,還要吸收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包括行業領導干部的意見,一起研究討論,才能形成一份好建議。”
通過廣泛收集基層意見,這幾年,他的建議也有了新的變化。
“我第一次建議時,提出了一個優先發展農業科研事業的建議,里面包含了很多內容,比較宏觀,針對性不明顯。”蔣小松告訴記者,這次,他將農業科研聚焦到國家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資金,針對去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強化農業科技支撐作用,加強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但同年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資金縮減問題,提出增加建設預算,突出農業科研經費投入的持續性保障等建議。
“‘三農’的問題很多,不能說所有的問題都能在一兩年內得到解決。以前覺得問題很簡單,照搬其他國家相關經驗就行,但擔任人大代表以來,越是深入基層,就越發現我們國家的特色和優勢。基層問題的解決需要逐年推進,穩步推進,只要年年都在向好的方向變化,這就值得令人欣喜。”蔣小松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