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67年至今,四川農業專家及技術人員800多人次參與對外援助,占全國派出總量近10%,是全國農業援外歷史最長、派出專家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省份之一。5月15日在成都舉行的全省農業援外工作座談會上,四川首次對外公布全省農業援外“成績單”。
作為農業大省,四川首次于1967年啟動農業援外行動。當年,根據中央部署,四川選派人員前往索馬里援建煙葉和水稻實驗站項目。此后,四川農業援外經歷了起步探索、初始發展、多元并舉和創新發展四個階段。從援助對象和領域來看,我省主要援助區域為非洲,特別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主要援助內容涉及園藝、畜牧、獸醫、水產、農機、沼氣、水利等20個專業。
援助成效方面,50余年來,四川農業援外專家累計培訓受援國農業官員、技術人員及農民近10萬人次。四川專家組成功篩選出適合布隆迪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不僅創下非洲水稻高產紀錄并成為首個獲得非洲審定發布的中國雜交水稻品種。截至目前,已有數十名四川農業援外專家獲得受援國表彰。
值得一提的是,為提升受援國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我省還依托烏干達南南合作項目平臺,助推7家川企抱團出海,探索出“專家探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模式,建設首個四川海外實質性落地的農業園區——中烏農業合作產業園。
目前,我省仍有4個專家組8名專家留守非洲。下一步,我省將繼續創新農業援外模式,強化援外專家團隊培訓與建設,不斷推動農業援外開創新局面。?(記者?王成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