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洪瑜
7月5日至6日,全省制種基地提升行動暨種業園區建設管理培訓會在西昌召開。自2020年起,我省圍繞保(資源保護)、育(育種創新)、測(質量檢測)、繁(繁育體系)四大能力建設,建成了區域相對集中、優勢種業突出、育繁推能力凸顯、供種能力增強的種業園區。
據介紹,我省圍繞10大特色產業科學布局以糧油、生豬種業為重點的種業園區,在成都平原建成以糧油作物為主,在綿陽建設以生豬為重點,在盆周山區建設以特色產業為重點的10個省級種業園區。共保存種質資源261.8萬份(尾),建設種質資源圃21個,鑒定評價種質資源8269份,為新品種選育積累了豐富的材料資源。
種業園區建設是推進種業振興的重要抓手,是引領種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四川將圍繞基礎設施建設、種業要素集聚、機制創新、加快建設進度等方面下功夫,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現代種業園區建設。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我省加快園區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聚焦路、水、電、氣、信“五網”,改善提升園區發展基礎條件。同時,加快種業設施設備建設也至關重要,我省將圍繞“保、育、測、繁”四大能力建設,加強種質資源圃(場、區)、分子實驗室、種畜禽質量檢測、全程機械化制種等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相關儀器設備采購。
在種業要素集聚方面,我省將做強龍頭企業,積極引進和培育一批帶動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入園發展。同時還要做好科技創新,以生產運用為導向,抓好新品種選育,推進良種聯合攻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使種業園區成為引領現代農業發展的科技創新中心。另外還將大力培育覆蓋種養、加工、銷售、科技、金融、信息技術等各環節多元化的社會化服務經營組織,推廣覆蓋生產、加工、營銷、管理等多環節、一站式的社會化、現代化服務,延伸種業服務鏈條、擴大種業服務廣度,在更高水平上集聚種業創新要素。
在機制創新方面,我省將逐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著力構建更加穩定的聯農帶農機制,健全農戶與園區利益深度聯結機制,積極推廣“農戶+合作社”“農戶+公司”“農戶+園區”等發展模式,引導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保底分紅、返租經營等方式,促進農民與園區共生共榮、長期受益、穩定發展。并探索風險保障機制,引導政策性金融機構為園區提供中長期信貸支持,鼓勵政策性農業擔保機構為園區提供農業貸款擔保,引導金融機構創設風險基金,提高經營主體抵御風險的能力,進一步增強企業和農戶合作的穩定性。
此外,我省將創新人才振興機制,發揮好涉農教育培訓體系的作用,加大龍頭企業經理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主、專業大戶的培訓培養,提高技能素質,打造“田秀才”“土專家”,將注重從返鄉農民工、退伍軍人、大中專畢業生中培養一批高素質、有技術的園區新型職業農民,積極支持科技人員進入園區創新創業,積極引導科研院所與入園企業對接,聯合開展專業人才培養,推動園區成為種業技術人才的聚集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