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于文靜
我國種質資源豐富,如何將其轉化成基因資源,數字技術是實現精準選擇的重要支撐。專家建議,應加快發展數字技術,加快育種進程。
近日在北京舉行的全球數字經濟大會·數字經濟賦能種業振興專題論壇上,科研人員和科技企業就加快數字技術應用等熱點話題進行研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錢前表示,種質資源的高效發掘利用已成為國際種業競爭焦點,育種4.0階段是利用生物技術和數字技術的育種階段,將大幅提升資源創新利用效率。
“我國是種質資源大國,如何將其轉化成基因資源,需要數字技術幫助我們從隨機選擇變為精準選擇,選出好的品種。我們希望能和科技企業合作,研發適合各類作物、預測準確度更高的數字化模型。通過精準分子設計與全基因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聚合具有理想株型、高產、優質、耐逆等優良性狀的作物。”錢前說。
在論壇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所長周文彬介紹了相關研究進展。其團隊發現了水稻OsDREB1C高產基因,該基因可調控光合作用、氮素吸收利用等多個重要途徑發揮作用,進而實現作物高產、早熟以及氮素高效利用。未來進一步利用數字化手段挖掘和研究更多類似的基因資源,對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過去育種家們是‘看見什么就選擇什么’,現在可以通過數字技術來進行選擇——‘先預測再驗證’,在擴大預測群體規模的同時,大大降低了驗證的工作量和成本,加快了育種進程。”中國農科院作科所遺傳育種中心副主任黎亮說。
近年來,位于中國農科院的國家作物種質庫在數字化方面加快探索。今年2月,國家作物種質庫聯合騰訊公司發起“國家作物種質庫2.0項目”,推動解決種質資源遺傳信息共享、分析等方面的迫切需求,為全國育種機構和科研人員提供數字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