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報告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重要內容之一。廣東省委常委會在1月初召開會議提出: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全省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來抓,突出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要求,在干部配備上優先考慮,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公共財政投入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真金白銀投入,把更多資源和力量下沉到農村,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謀劃好我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做好工作安排,通過一個時期的持續努力,從根本上改變我省農村面貌,建設美麗鄉村。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和省已經有了明確的指導方向。在具體工作上,應該科學施策,及時補齊農村發展的“短板”。
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富農政策千萬條,關鍵還要靠農民去實踐。對農民自身來講,要主動把握機遇,解放思想,跳出老路,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有新作為。對政府來講,可通過開辦農民學校、送科技文化下鄉、舉辦各種講座等形式,加快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防止農業后繼乏人。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勵各類人才回鄉下鄉創業創新,為農業農村發展注入持久新動能。
提高生產要素聚集。農業生產要素主要是土地、科技和農用物資,如種子、化肥、農藥、資金等。當前,要加大土地流轉的力度,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引導和鼓勵農戶采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入股等多種形式開展土地流轉,把分散的小規模土地、閑置土地集中到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同時,實施科技幫扶,推廣使用先進的農業機械設備,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提高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和經濟效益。
提高農產品供給質量。堅持質量興農,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實施農業標準化戰略,進行科學化管理,確保每一宗農產品都有生產記錄臺賬。以市場為導向,增加適銷對路農產品供給,壓減供過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貨”品種,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對已獲得市場認可的農產品,及時進行商標注冊,強化品牌保護。切實加強農產品生產地的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建立健全從田頭到餐桌的安全產業鏈。
提高農村資源利用率。農村有著豐富的資源,如山水、樹木、古村莊、歷史文古等,甚至是新鮮空氣,充分利用起來就是財富。在惠州,有些鄉村利用天然溫泉的地利優勢,打造出有名的鄉村旅游景點;有的利用古圍屋,辦起了民俗風情園。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關鍵要學會利用和開發,同樣物件,思路轉變,身價倍增。
提高農村環境質量。加大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特別是公路交通、醫療衛生、鄉村公廁、垃圾處理等,加快農村“華麗轉身”的步伐。持續開展“清潔先行·清水治污·綠滿家園”等行動,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通道。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健全農家書屋、文化廣場、體育健身等設施以及農村信息化建設,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向宜居、宜業、宜游的目標邁進。
提高農業產業附加功能。在現有產業的基礎上,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促進粗糧雜豆、蔬菜瓜果、花卉苗木、中藥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托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充分發揮“農業+”的作用,把有利于農業繁榮發展的要素聚集起來,比如“農業+旅游+文化+養老+康養+教育+親子+互聯網+電商”等,使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全面培育壯大農業產業鏈。(作者:惠州市惠城區委調研室 肖建國)